人勤春来早,海南三亚正值南繁育种农忙季。在位于崖州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,农作物交织出多彩田园画:来自200多家育种单位的23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长势喜人,工人们穿行田间精心耕作。半个月后,这些农作物将同时成熟,在2024年中国种子大会期间集中亮相。 在这里不乏市面罕见的“新奇特”品种。海南南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专家马文全说,田间展示为新品种落地推广搭建交流、交易平台。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是南繁硅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,育种新技术加速运用,推动更多“好种子”落地。在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里,近5亩试验田种着1000多份玉米、大豆育种材料。高5.7米、长21米的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沿轨道运行,运用激光雷达、高光谱相机、深度相机、各种传感器,为育种材料进行“全身体检”。采集数据实时回传,科研人员直接在电脑上处理、分析数据。 育种科研工作中,科研人员需要记录、分析作物各类表型特征,从而筛选出优异资源。“过去人工观测得背上几十斤的设备,在田间一边走一边采集。”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余汛介绍,在高通量、智能化设备助力下,效率大幅提升,采集数据也更为精准。 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工作已40年,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亲历了育种技术的迭代升级。他表示,依托新建的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,中国农科院智慧化育种团队与阿里巴巴合作,将作物表型海量数据与先进的大数据算法结合,开辟智慧育种“新赛道”。 育种新模式打通种业产业链,提高育种效率。在崖州区坝头南繁试验基地一处大棚,刚插下的水稻秧苗透出绿意。根据科研单位的要求,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将注明编号的标识牌插入田间,又将相应的水稻育种材料秧苗插下。 “除了田间服务,我们还为种业企业代繁种子,让企业人员不用频繁往返海南。”该公司董事长王仕明说,公司为10多家种业企业代繁50多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,年产水稻种子可供600万至800万亩大田种植。 三亚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,三亚正在推进种业CRO模式发展,助力南繁硅谷建设。种业CRO模式是将种业技术链各环节进行专业化细分,以委托合同形式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服务。 在崖州区坡田洋的南繁服务站,大屏幕变换显示各处试验田温度、湿度、虫情等信息。服务站负责人孙吉先打开南繁共享用地服务平台,点击各地块后,面积、租金、配套水利和道路设施、土壤肥力一目了然,还能身临其境般“VR看地”。 他说:“我们搭建了信息化服务平台,实现线上找农田、找农机、找工人。”记者看到,服务站农资和工具仓储室、试验室、餐厅、农机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,可满足科研人员生产生活需求。 “未来,这里将是种子创新的‘集散中心’。”钱前说,南繁硅谷已集聚一批种业创新科研单位和企业,建设一批种业创新重大平台,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,产学研一体化的种业创新发展体系正在加速构建。 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 |